日期:2025-09-12 06:52:37
你见过那种门口贴着红纸、墨迹刚干的对联吗?不管大城小镇,哪家办个事儿,总要“添点彩头”—喜庆些,或者念想点美好。说起来,这玩意儿还真不是哪朝哪代专利。五千年河山流转,这门学问始终没凉下来。逢年过节,不会写,起码要会念一两副。有人说,这既是“读书人”硬撑的门面,也是寻常百姓心里的一股气象,横批写得好,连老老少少都能多看两眼。
图片
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
可你要真以为对联只是给枣糕铺子、寿衣店挂着玩,那可小瞧了咱老祖宗的脑筋。在老日子里,这不仅是个文人间的斗法场,更有点“民间高考”的意思——不论秀才还是商贩、老头还是少年,但凡爱动脑子,回头见着个风雅题目,都得掂量掂量。话说回来,让我想起另一个和“考考人”有关的轶事:那会儿,晚清的潘祖荫还是个绣球未落地的孩子,家里请了个塾师。老先生喝了点小酒,也想露一手,一挥笔在黑板上写:“梅花落处春归早。”小潘愣了一下,接道:“柳絮飞时雪未休。”不见老师夸奖,反倒是灶间烧水的大娘都乐了,说这娃不但机灵,还会逗人开心。
这些个少年成名的故事,也许都带着点传奇色彩。但那份天真劲儿和聪明劲儿,看着就是不掺假的。有时候比试对联,不光是比学问,更多看一种灵气儿和生活心眼儿。其实,像张之洞这样小时候能文能武的“神童”,各地都有。早些年安徽有个聂绀弩,九岁拿着黑板,就敢和家里的大人顶嘴。他自创过一副对联,上面写着:“门前水远鱼难进,窗下书多日易斜。”家里亲戚逗他:你这不是瞎写么?小聂头也不抬,“我这鱼,是书里的字,得自己钓。”
图片
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
说起对联的用法,还真是无处不在。比如当老师想考学生,就随性出题。可有意思的,是同样的考法到了民间,往往变得更实在些。明末有位乡下老妇人,没啥识字功夫,就会写自己的名字。她的大儿子娶媳妇,新娘住进屋头头一回就贴了副对联,叫:“炊烟起处家温暖,簸箕扬时米有香。”左邻右舍一瞧,这表面上是炊烟簸箕,其实明着写日子实在,暗地里是夸小时候娘家手巧。子女回来磕头,她就看着联子偷乐,说自己苦半辈子也有个盼头了。
当然,关于对联的奇闻趣事,远不止才子佳人打趣、老师生逼学生。它有时还真盛开在咱们平头百姓的坎坷日子里。要说最有戏剧性的,还得数清朝末年江西瑞昌的王秀娘。王秀娘年轻丧夫,日子过得干巴巴。乡下人嘴碎,私底下都说她命苦、克夫。有一年腊月里,她琢磨着再不找个人,大概这辈子都没盼头。可是,哪个男人不在意名声?王秀娘索性想了个招,挑了副对子贴门上:“门外风刀斫夜寒,室中烛泪滴长叹。”写的是一肚子的苦。
图片
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
这下引来不少看热闹的。有的摇头,有的站着看半天念念有词。半个月过去了,没人应对。一天,附近镇上的一个拉纤小伙子途经王家。他走近细看,笑着念完上联,低头吭哧了几下,然后蹲在门槛边写了下联:“墙头花影隔春梦,席上茶烟锁晚愁。”王秀娘接过纸条看完,心里头一热,仿佛那冬天的小屋里多了一丢丢暖气。她叫母亲煮了碗热面,特地把小伙子叫进来聊了几句。日后两人成了一对,说来也怪,那对儿对联一直没撕下,倒成了村子的口碑。
有时我在想,古人用对联招亲,不单是才艺炫耀,更像是一场命运的小赌博。毕竟人生摸爬滚打,谁都盼着有人可以“对上自己的心口”。听乡下老人唠过一事,南方一个水镇,立夏那天姑娘家喜欢在门头贴联,哪家回得妙就有盼头。老李家的闺女曾贴过:“池塘新水生碧意,柳岸残红卧旧愁。”隔壁镖师写道:“石桥斜月照孤客,短篷春雨润归舟。”那年,两个年轻人算是在风雨江南里“联”出了头。
图片
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
其实,人们搞这些花哨,归根到底不过是求个温暖,有人懂,有人解。对联的事儿,到今日依然有人当宝。小时候大雪天,邻村老汉坐在灶台边口占一联:“锅盖翻时炊气蒸,春来屋里玉米登。”他边说边乐,说:日子寡淡,可只要有“对子”挂着,也比没话说强些。想想这些笑与泪、聚与散,也许都是“中国式热闹”里的小小缩影。
世道人心,再风风雨雨,总有些人用智慧和情感把日子撑起来。也许某个黄昏,你路过谁家矮门,望见一纸卷曲的对联,还能想起那年那事,谁在光影下读出世间冷暖。有人苦,有人甜,也许有一天你也会写出属于自己的那一联。不过,愿那副下联,能让你的眉眼轻松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牛策略-实盘配资开户-在线炒股配资开户-股票配资集中网站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